目光坚定深邃,语气淡定从容,扎根江海,历经磨练的他,嘴角始终带着自信的微笑。
他是深中通道S08合同段(简称S08合同段)项目经理孔维达,一位将忠诚干净担当书写在每一项工程上的广州打捞人。
项目一线,他用精湛技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屡创奇迹;讨论会上,他用扎实专业基础和卓越统筹能力,准确分析问题原因,合理调配人员部署;工作之余,他乐于分享经验故事,营造团队融洽氛围。同事眼中的他,是顶梁柱、是冲锋号。
“由他把关,我们都放心”
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儿到成熟稳重的工程负责人,这条路,孔维达已经走过24年。时间见证他的蜕变。
1999年,天津大学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的孔维达,敲响广州打捞局的大门。接下来的几年间,他跟随“南天龙”号、“华天龙”号等工程船舶,从事救助打捞和海洋工程的技术工作。
谈及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孔维达印象颇深,“有件事一直影响着我”。那是在汕头的一次工程,作为工程师的孔维达在与外国工程师交流时,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对方说的英语,而自己的同事却能够流畅与人沟通,这件事刺激到了他,“我也是一名本科生,不能比其他人差吧”。发现不足后,孔维达决定弥补。英语口语基础薄弱,那就去外面找老师补课;实际应用机会少,那就抓住每一次工程机会,与国外工程师交流。两年下来,“那时口语学得还算马马虎虎。”孔维达谦逊地说。
实际上,当时孔维达已经是领导同事口中“英语不错的小孔”,一有国外工程项目,广州打捞局也会优先考虑派他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做足准备后,机会接踵而至,在一次次实践中,不仅是英语水平再次得到提高,学校所学也逐渐转化为实际成果。
“不要老想着别人有没有给你机会,多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孔维达说。自身准备好,把能力提高,才能接住机会,才能从机会中学会更多知识,才能慢慢成长。
扎实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拼搏的上进心,为孔维达赢得领导同事们的信任,“由他把关的工程,我们都放心”。
沉管隧道如穿梭于江河海底的“蛟龙”,是促进水域两岸交流的纽带。2015年,广州打捞局承接当时国内最大内河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的管道浮运安装工作。前期准备并不顺利,业主对于施工方案抱有意见。因此,广州打捞局决定召回正在忙科伦坡管道修复工程收尾工作的孔维达,让他担任该项目技术总监,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沉管隧道工程。
“做过很多工程,其实基础、技术都是相通的,自身准备已经够了。”接到任务后的孔维达,带领团队重新梳理技术难点、完成项目计算工作、讨论施工过程细节,新的施工方案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最终团队克服航道狭窄、船舶流量大、水流湍急等不利因素,项目获得圆满成功。
“做好准备、胆大心细、全身心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情,总不会出差错的。”24年的工作经历,为这句话留下最深刻、生动的注解。
担当攻克深中通道世界级技术难题
“我可以做到。”当接到S08合同段项目时,孔维达眼中闪烁着自信、坚毅。
S08合同段包括3个标准管节,6个非标准管节,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挖沙坑区域稳定性差”等五大世界级技术难题,工程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
“有压力,但也有信心,我也不是孤军奋战,全局都在一同努力。”怀着对广州打捞局的忠诚与感谢,孔维达暗下决心,“一定要漂亮地拿下这次工程。”
想让这些大管节、非标准管节平稳地“躺”在水下,需要用大量碎石均匀铺出“睡床”。但碎石铺设的核心技术、设备、软件等都被国外把持着,拿不到,怎么办?
“那我们就自己造。”面对技术上的“拦路虎”,孔维达一往无前。他主动联系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及天津水运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协同创新,共同研发出世界首艘船架分离式全智能水下“3D打印机”高精度碎石整平清淤船——“重任801轮”。其独创的横断面分幅错缝摊铺工艺为世界首例,满足碎石基础断面变化需求,碎石整平精度可达±2.5厘米,整平精度为国内最高、国际领先。
“作为项目经理,一定要对自己的决定有信心,抓住最关键的事情。”孔维达说,当时关于碎石整平清淤船要不要做,怎么做,讨论了许久,但考虑到设备的重要性,在他的坚持下,才最终拍板。
碎石整平清淤船、测量塔、沉放吊驳、沉管隧道施工辅助决策系统……项目开始后,近3年时间,孔维达和施工团队都将重心放在制造设备、开发软件上。
“那一段时间对我和团队来说,都很煎熬。”孔维达介绍道,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由多家单位共同施工,其他单位已经开始不断放管,而广州打捞局负责的S08合同段却没有动静,外界质疑不断。
“广州打捞局到底行不行?”
“做这么慢,是不是技术不到家?”
……
万山磅礴看主峰。流言蜚语让施工团队志气涣散、心灰意冷。看到团队的低落,孔维达再一次站在最前面,以身作则,“要有底气和勇气,广州打捞局做沉管隧道几十年了,我们难道都没有信心吗?全局都在战斗,我们也要往前冲”。坚定的话语点燃团队成员心中的一把火, S08合同段施工按下加速键。
2022年7月22日,S08合同段E24管节完成沉放对接,经多方联合贯通测量,安装精度达到毫米级,安装绝对偏差及相对偏差均符合设计及验评标准要求。
自信自强、吃苦耐劳、上进拼搏,孔维达带领项目团队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抢抓工期,实现“一个月安装一节管节”的“深中速度”和毫米级误差的“深中精度”,在伶仃洋上书写下一个奇迹。
“最重要的是保持团队战斗力”
“湾区逐梦,创深中精度;伶仃冲锋,展打捞风采。”
SO8合同段,年轻施工团队的口号响彻蔚蓝天空、清澈碧波。
“S08合同段项目部成立的时候,我就尽量选择30岁左右,对单位忠诚的年轻人,他们有精力干劲,有战斗力。”在项目和团队管理上,孔维达有着自己的原则。
面对工作强度大、施工界面多、工序繁杂和突遇极端天气等多重困难,作为项目经理的孔维达明白凝聚起团队战斗力是制胜的主要法宝。为确保团队协同性和项目施工顺利,孔维达积极推行每日工作例会机制,团队成员在每日工作结束前碰头,提前规划明日工作,相互沟通协商,提高工作效率。严肃认真的他还坚持对项目开展定期安全检查,亲力亲为,与团队一同深入工作一线,事无巨细检查每一处安全隐患,保障施工安全。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孔维达用热情、执着,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
“孔经理他懂得如何调动团队积极性,他展现出的自信,让我们也充满信心。”
“他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总能使项目稳步推进,他就是团队的顶梁柱!”
“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空闲时总是和我们分享经验,给予建议,我很喜欢团队这种融洽的氛围。”
……
严谨又关怀的管理风格,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在项目中都有所成长,激励着他们向上向前。
“我认为项目经理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团队战斗力,为团队指明方向、扫除障碍。”孔维达说,一个团队松松散散、没有方向肯定干不成事情,项目经理就是要给团队找一条路,把路上大的石头给搬走,再带着他们一起往前冲。
S08合同段项目进展到后期,“一个月一管节”的速度带来赞誉,也带出了问题。“放快放顺后,大家的心态就松了,收尾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这就需要项目经理来保持战斗力。”孔维达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那段时间,孔维达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不断告诫团队成员,保持耐心、细心、安心,把每一步做好、做对、做稳,不要让工程毁在最后一步上。苦口婆心,让团队的心始终定在项目上。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孔维达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始终保持锐不可当的战斗力,将安全稳在工程上,将誓言刻在头盔上,将业绩写在大海上。
意忠其所属,则有拼搏之劲;心信其可行,终有成功之日。24年,孔维达将忠诚干净担当融入一腔热血,挥洒在蓝天碧波间。怀着无比的自信,向未来的脚步,他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