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不要轻易放弃,坚持能创造奇迹” ——记广州打捞局“华天龙”工程船总监钟松民

 

 

“不要轻易放弃,坚持能创造奇迹。”广州打捞局“华天龙”工程船总监、高级潜水员钟松民的微信个性签名是这样一句话。

钟松民有许多身份:“全国先进工作者”“2015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广东好人”“南粤楷模”,而“打捞人”是他永远的精神底色。

从沉船抢险打捞,到救助事故生还者,再到参与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建设,无数次斗浪探海,钟松民说他是经历过“死亡”的人。不放弃每个生命,不惧怕任何困难,从业30年,钟松民始终如一。

 

冲锋在前 把危险留给自己的硬汉

身材结实,皮肤黝黑,嘴边泛着青青的胡茬,眉头蹙成一个“川”字,目光锐利,钟松民一副“硬汉”样貌。打捞人出生入死,“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个个都是铁打的。

2013年,受台风影响,香港籍散货船“夏长”轮沉没于珠江口大万山水域。该轮船长190米,宽约33米,沉没时满载5.7万吨镍矿粉和700吨燃油,打捞如此吨位的散货船,在当时的世界上尚无先例。

时任“南天龙”工程船总监的钟松民,奉命率队进驻打捞现场,如往常一样,最先潜入水底。

东北风呼啸,涌浪落差高达2米,不停推拉着钟松民,封装盲板的作业一度难以进行。钟松民用信号绳将自己绑在船体结构上,脚盘住管路继续干。涌浪凶猛,几次险些扯掉他的潜水头盔,他仍然用一个班时,完成了三个班时的工作量。

“只要有任务,他(钟松民)总是冲在第一线,而且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关键作用。”与钟松民共事多年的同事吴得斌说。

在“夏长”轮起浮的最后阶段,难船船体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使难船起浮工作无法按计划进行。钟松民再次主动下水探摸,创造性提出把封堵板料一分为二,二合为一,在舱内封堵的方案。又是整整一夜,钟松民带领队员们战涌浪、堵烂口,解决了难题,保障难船起浮打捞得以顺利完成。

吴得斌回忆,2002年大鹏湾巴拿马籍液化气运输船打捞作业中,钟松民不慎扭伤,整个脚踝肿了起来,可任谁劝说他也不肯休息。“我是党员,我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钟松民说。

在探摸海底沉船时,他曾因水下气管缠绕而险些断气;在进行打码挂钩时,他曾被摆动的吊络挤得头骨变形……30年打捞生涯,受伤、遇险都是家常便饭,钟松民没有退缩过。

如今,年过50岁的钟松民作为“华天龙”工程船总监,除去日常训练,下水的机会已不像往日那么多。“必要的时候,我还是要冲在前面。”钟松民语气坚定。

 

突破传统 首创风电安装单船单钩新工艺

2018年12月20日傍晚,福建平潭,钟松民紧紧盯着“华天龙”工程船张开的巨臂,在他的视线中,大练风电场C区13号机位第一根主桩正准备施工。

起吊、翻身、安装,一连串操作结束,钟松民身后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

大练风电场地处东北风口,风大浪急,原施工单位采用双船吊装方案,多次尝试性作业失败,工期一拖再拖。重任落在了钟松民所在的“华天龙”轮船组的肩膀上,这艘设计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工程船寄托着项目的希望。

钟松民详细了解作业现场的情况,创新提出开展单船单主钩起桩的工艺。仅用1天多时间,“华天龙”轮就完成了拖延近一年的沉放安装作业。

不仅如此,单船单钩工艺已得到业内广泛采用,使单桩安装速度从5天一根提高到1天之内一根,为国内外风电单桩安装提供了广州打捞方案。

“钟总在工作中总是充满信心的。”吴得斌说,“每次遇到难题,我们就看着他在甲板上噘着嘴来回踱步,不一会儿准有办法!”

“近几年,我们广州打捞局,乃至整个救捞系统的发展变化特别大。”钟松民认为,创新也是在设备技术极限之内去完成。

十年来,广州打捞局开拓性建造了插桩式抢险打捞工程船,1.2万吨抬浮打捞工程船,3万吨、5万吨、8万吨系列半潜打捞工程船,“华天龙”轮改造升级动力定位船,以及一系列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形成以起重、半潜打捞作业为主业,拖航作业为辅业的应急抢险打捞综合能力。

广州打捞能力不断提升,正值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发展之时。凭借深远海及复杂海况下的打捞和海工作业经验,广州打捞局反哺海上风电作业,努力转型升级。

“我们在没有任何施工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海上风电领域,靠的就是突破传统,大胆创新。”钟松民说。

大练风电场的掌声犹在耳畔,钟松民已带领“华天龙”轮船组多次刷新海上风电施工效率纪录,最快16个小时完成一个主桩安装。最初只能做风电项目的“边角料”,逐步开始分包其他公司干不完的安装业务,后来主动参与市场竞标总承包,最后发展到业主都知道,别人做不了的工程,“广打”准行,主动送标上门。“广州打捞”品牌真正打响了。

 

坚守一线 一年330天在海上

“我身边的同事和我感受一样,一旦干上这个职业,你一辈子基本就离不开大海了。”钟松民说,打捞项目作业周期长,一年平均下来,他有330多天在海上。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钟松民长年坚守一线,家里什么事都顾不上。

1996年,钟松民结婚,办完登记手续,他连午饭都没吃就返回工地;儿子出生,他不在;妻子生病,他也不在。

新婚时,钟松民夫妇住在妻子单位安排的简易宿舍里,几平方米大小,只容得下床。夏夜,雷电交加,风雨摇得木制门窗吱扭作响,妻子独自在家,有陌生人在门外来回踱步,她紧紧握着放在枕头下面的刀,一夜没有合眼。

这些事,丈夫钟松民后来才知道。

也是在那一年,钟松民“死”过一次。一艘外籍船舶搁浅于珠江,钟松民佩带自携式潜水设备探摸船底,水下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呼吸吐纳气流的声音。这是一次算不上复杂的任务。

一切顺利时,钟松民突然感觉氧气不足,用手去拉备用气阀门也找不到,扯动信号绳,却因为绳子缠绕于船体,队友没有准确收到出水信号,反而继续放长绳索。因缺氧而呛水,孤立无助,钟松民只能借着水流拼命上浮。

“我当时眼前五彩缤纷,人就像在一个漩涡里面。可能有一两分钟的时间,我想的全是家人,我才结婚几个月,还没有小孩,我的妹妹也在生病,我父母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心里很不甘愿。”钟松民回忆道。

求生的欲望撑着钟松民,让他借着浮力和水流,最终浮上水面。“这件事情我终身难忘,也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要轻易放弃,坚持能够创造奇迹。”钟松民说。

再苦、再难、再危险,钟松民也没有想过离开他热爱的打捞行业。在他看来,这份职业扶危救生,光荣。

有一年冬天,钟松民参与翻船事故救援。顶着十级风浪,钟松民和队友们不停切割着船底,幸存者已经在冰冷的海水里浸泡了10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孔洞逐渐扩大,火红的铁板缝隙伸出血淋淋的手指,“快快快!”的呼救声传出来,是幸存者!

那是钟松民从业来,救的第一个人,也是广州打捞局首个成功从沉船下救出幸存者的案例。

更多的时间,打捞人的生活并不是那样惊心动魄,甚至有些单调。工作间隙,钟松民喜欢在船上莳花种菜,地瓜叶、艾草、忧遁草……绿油油的一片,茂盛极了。高兴时,钟松民还会煮些海鲜、卤味犒劳船员兄弟们,露一手潮汕人的好厨艺。

甲板上,钟松民种了一棵长春花,粉紫色的五瓣花,开成热烈的一丛。这种花也叫日日新花,繁茂,健壮,花期长,几乎全年不断,寓意着勇敢、坚强、青春常在。

今年4月,刚从泰国完成工程归来,钟松民又与“华天龙”轮船组开始了惠州海上风电项目施工。

骄阳下,海风中,长春花绽放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