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技以载道向深蓝 ——记广州打捞局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昆明

 

“在技术上没有一点马虎,他非常专业,各种软件信手拈来。”

“有他在的打捞项目就一定能比较顺!”

“越是困难危险的项目,他越是冲在一线做勘查工作。”

……

在同事眼中,他就是这样的人。

17年如一日,他奋战在救捞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潜身技术研究,攻克多项救捞工程技术难题——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风机安装、我国首台吸力筒风机基础安装、“锦泽”轮应急救捞……冒着酷暑严寒,勇闯惊涛骇浪,他以精湛的技术诠释救捞精神,这便是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昆明的真实写照。

进入现场,就要无所畏惧

2006年7月,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的陈昆明叩响了广州打捞局的大门,17年来,历经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如今成为广州打捞局高级工程师、施工技术带头人,“性格豪爽,坚定刚毅,时刻冲在项目一线”。

“登上船,进入项目现场,就要无所畏惧。”这是陈昆明从业后第一个想法,十几年来,他始终如一。

2007年,陈昆明登上“华天龙”轮,参与乐东15-1导管架安装项目,这是他第一次执行海上项目,心中自是激动。

抵达施工海域,陈昆明和同事按照计划,登上导管架平台,未等安装防护围栏,海面狂风骤起,海浪汹涌澎湃……突发强对流天气,船舶必须立即撤离导管架所处海域,防止与导管架相撞,事态紧急,陈昆明和同事来不及撤回船上。“就只有一个光溜溜的架子,狂风暴雨,所有人紧紧抱住导管架,生怕被涌浪打到海里。”回忆起彼时情景,陈昆明很坦然,多年来海上施工经历,让他面对突发险况时,始终保持冷静。

涌浪稍小,船舶随即驶回,但仍无法完全靠近导管架,只能用吊机将陈昆明等人吊回船上,海风肆虐,吊篮甩到三十多度,不停拉扯着陈昆明……那次,陈昆明深切体会到海上施工的风险,“作为技术人员,把施工工艺做巧妙,提高工效,才能降低海上施工风险。”陈昆明暗下决心,第一次施工风险让他认识到技术的关键。陈昆明对海洋工程施工工艺与方案编制能力,也进入集中快速积累的时期。

海上施工、打捞,风险高、难度大,陈昆明觉得踏入海上,就要无所畏惧。“很多危险的项目,他(陈昆明)总是冲在前面,和工友们一起拉缆绳,打螺栓。”与陈昆明共事多次的工程师王文军说。

2017年8月,“凯顺油7”轮项目中,在后期出浅准备阶段,为确保安全,加快难船破损情况摸排进度,陈昆明提出直接使用空气压缩机往舱室内注入空气,并亲身前往难船逐个舱室打压缩空气,为难船出浅的浮吊配置方案奠定基础,最终难船成功出浅。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打捞人底色如此,陈昆明也不例外。

从0到1,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7年,海上风电在广东沿海“风起云涌”,凭借丰富的深海打捞及海工作业经验,广州打捞局一举成为海上风电安装领军者。为了利用源源不断的风能资源,风电场从浅海走向深远海成为必然趋势,研究和开发使用深海的风电基础型式成为海上风电科研项目的新考验。

2020年7月,考卷交到陈昆明手中。随着漂浮式风机研发成型,陈昆明被任命为“三峡引领号”漂浮式风机安装项目经理。

作为深海风电发展的探索实践,“三峡引领号”浮式基础总长80米,型深32米,排水量13000多吨,最大可抗17级台风,在国内史无前例,施工经验尚属空白,难以借鉴。

陈昆明接到项目时,只有一个漂浮式风机平台的基本框架,风机怎么组装?如何托运?设计方和业主也没有明晰,一切从零开始。面对重重技术难题,陈昆明立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带领我们将施工方案每道工序详细筹划,主动支持设计工作,根据其他工程施工经验,向设计方提供诸多优化设计建议,解决了设计与施工存在的脱节问题。”“三峡引领号”风机安装项目总工程师吴海金说。

叶轮对接、浮式托运、系泊系统……凭借多年海上风电施工经验,陈昆明反复推演计算,向设计方提出建议。

半潜式平台与系泊链的连接,是漂浮式风机海上能否顺利安装的关键,业主原设计方案采用9个固定式万向节实现平台与9条系泊缆的链接。在陈昆明和项目组成员看来,系泊缆在连接平台时保持70-90吨的设计张紧力,很难将全部系泊缆连接至半潜式平台。

不通则变。陈昆明多方咨询,不断调查研究,最终设计出3个固定式万向节和6个“导链轮+止链器”的组合方式,先在张紧力不大的情况下连接全部系泊缆,再通过起重船收紧6根可调节系泊缆长度,使全部系泊缆张紧力达到设计要求。

然而,方案尽管具备施工可行性,但同样带来成本增加,陈昆明多次与业主及设计方沟通讨论,都未达成共识。

“肯定是要承担风险的,一方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国内从来没有先例,需要做大量的论证讨论,但我有信心,坚持这套方案。”源自对自身和广州打捞局海上风电施工经验的自信,陈昆明坚持积极反馈,澄清弊端,方案最终得到业主和设计方的认可。

2021年7月,得益于广州打捞局丰富的救捞及海工施工经验,在基础平台及系泊缆供应商推迟交付将近一个月的情况下,陈昆明带领项目部提前半个月圆满完成“三峡引领号”风机安装。这座单机容量5500千瓦的漂浮式风电机组,每年可为3万户家庭提供绿色清洁电能,对促进我国开发深远海海上风能资源托起希望。

不仅如此,陈昆明项目组设计的漂浮式风机安装方案也在此后安装中得到沿用,为我国漂浮式海上风机关键技术突破写下广州打捞篇章。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我们这个行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朴实的话语,为陈昆明的人生选择写下注脚。

2017年11月,“锦泽”轮沉没在广州港主航道,12人失踪,珠江口主航道被迫暂时关闭,广州港内滞留船舶多达200余艘。陈昆明接到任务当即前往现场。

时间就是生命!一方面要尽快将遇险人员找到;另一方面要尽快把沉船从航道清走。陈昆明作为此次救助打捞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极为有限的沉船资料和潜水员水下作业情况和探摸情况,立即制定技术方案,全程跟踪指挥水下作业人员争分夺秒开展搜救,与死神抢时间,最终顺利救出7名幸存者。

陈昆明已经连续几天几乎没合眼,但此时,他依旧不敢松懈,广州港内外滞留的船舶,还在等待通航,快速打捞沉船、疏通航道是当务之急!

陈昆明提出“先挪船后打捞”的技术方案,先将沉船平移至主航道外,解决广州港往来大型船舶进出港问题,随后再打捞。

而平移沉船,首先要对其进行穿引钢缆。若按照传统人工水下穿引技术,仅穿引吊络环节至少要15天。深知时间紧迫,陈昆明提出使用水下自动攻泥器,这是陈昆明联合科研院校共同研制的水下自动攻千斤技术的成果,比传统人工水下穿引快3倍。在团队的艰辛拼搏下,仅用5天时间顺利穿引钢缆,实现了沉船水下快速打捞技术的新突破。

在陈昆明的现场指挥下,成功将翻扣在水中的“锦泽”轮打捞上岸,而他和同事也已经在海上奋战15天,未见家人。

听起来,打捞人个个都是钢筋铁骨。但是,谈及家人,陈昆明语气中饱含愧疚。“干我们这一行,不管家里有什么事,都照顾不到,陪伴家人的时间总是很少,亏欠很多……。”陈昆明脱口而出,说完一阵沉默。

2017年,陈昆明结婚,当天上午10点,他还在伏案工作。

但再苦再难,他对于打捞行业的热忱依旧。“做技术是很庞杂的复合学科,需要不断拓展知识边界。”陈昆明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研究软件、钻研改进,研究不透,心里总有疙瘩。

“打捞行业的技术方案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时刻准备好,才能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陈昆明感慨。

接受采访时,陈昆明刚参加完国际救捞论坛赶回广州,接触到很多新装备技术,他希望能够应用到工作中,让更多的人共享技术经验,一同守护江海安澜。

五月广州,骄阳似火,打捞人奋“技”扬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