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大浪急的海面上,他奋力游向飘摇的遇险船只,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摇摇欲坠的沉船里,他仔细搜寻幸存者的迹象,不放过一丝救人的希望;危险重重的深海中,他小心探摸,尽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位遇难者带回家属身边。他看起来敦厚、朴实,普普通通,却在工作中赴汤蹈火、身先士卒;他不善言辞,言语中却总是透着勇敢和坚定。
他就是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第五工程队副队长、高级潜水员张桂华。2008年7月,张桂华从广州潜水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广州打捞局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救援时,只想尽快把生的希望送给遇险者;打捞时,只想及早解决打捞难题,尽可能减少损失。尽管会面对‘死的危险’,但我在所不辞。”张桂华说。
直面恐惧 勇担下潜打捞重任
敢于挑战、奋勇当先是张桂华工作时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他一直用坚毅和勇气默默践行着救捞人的奉献精神。
2016年6月4日,四川广元白龙湖景区一艘载有18人的游船因遭遇突发恶劣天气沉没,其中14人遇险失踪。事故发生后,张桂华与其他潜水队员赶赴事故现场参与救援。
遇险游船沉没深度超过了50米,需要通过混合气潜水的方式下水搜救,但这一潜水方式只有具备B级从业资格的潜水员才能进行,队伍里能够执行此次下水任务的潜水员并不多,张桂华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执行救援任务,既激动又有点恐惧。我会混合气潜水,水下的队友需要我配合,我必须担起下水的责任。”于是,张桂华主动要求下水,他迅速穿戴好装备,潜入水中。
水下光线暗淡,翻扣的船舱内危险无处不在。仔细探摸了一段时间后,张桂华在凌乱的舱室内发现了两具被沙发和自动麻将台压住的遇难者遗体。即便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第一次直面遗体,张桂华的心中还是免不了地生出了恐惧。“面对面接触,心理关很难过,但他们的家属还在等我们带他们上去,我只能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长呼一口气调整好心态后,张桂华靠近遇难者遗体,和队友配合,小心挪开压在遗体身上的重物,将他们背出舱室。沉船内杂物众多,水流和搜救人员的行动随时都可能导致舱内重物掉落,对遇难者造成二次伤害。“如果遗体受损,很难给家属一个交代。”张桂华回忆道。他和队友通过通讯设备不停沟通,前后配合,一点点艰难挪动遗体,最终从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窗口把遇难者遗体顺利送回水面。
“在水下的时候的确害怕,但想到家属痛不欲生的情形,我明白我的行为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把遗体完整带回去,也是给他们一个安慰。”经过近96个小时的拼搏,在水深69米、水温仅有9摄氏度的情况下,张桂华与队友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打捞出11名遇难者。
有了和遗体的零距离接触后,张桂华心中又少了几分畏惧,多了几分坚定。参加工作十多年来,每每遇到救援任务,张桂华都冲锋在前,2019年的河源紫金桥断桥应急救援、2021年汕尾渔船“珠桂6496号”应急救助、2022年“福景001”轮沉没搜救……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救捞事业的一片赤诚。
百折不回 带遇难同胞回家
十五年来,张桂华始终不忘初心,在重大任务中他总是迎难而上,除了参与国内的水上应急救助,他还多次主动请缨参与国际救援任务,他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履行着“把最后一名遇难同胞带回家”的诺言。
2018年3月21日,多米尼加籍挖沙船“荣昌8”轮在马来西亚麻坡巴冬水域倾覆,船上18人遇险,其中包括16名中国船员。险情重大,情况危急,接到紧急任务后,广州打捞局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救援队,张桂华主动申请前往现场参与救援。
事发海域水深约34米,水流很急,救援队到达现场时,遇险船舶正呈176度倒扣着,船尾机舱段已经部分被淹没,船体随时可能进一步下沉和倾斜。时间就是生命,为抢夺遇险者水下生存的“黄金72小时”,张桂华和队友顾不上危险,毅然潜进遇险船中,搜索幸存者。
通过不停地敲击船体,张桂华听到舱内传来了回应声,这意味着有幸存者!“精神一下振奋了,但我们又来回搜索了几遍,都没有找到人。但我不想放弃,一定要把他们找到。”张桂华说。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地毯式搜索,船舱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被他们来回搜索了几遍,终于,他们确认了被困人员的位置——泵房。
船倾覆后,进入泵房的通道变得异常狭窄曲折,泵房的大门也由于受到挤压严重变形,难以进入,张桂华只能用手中唯一的工具铁锹,一点一点地撬动房门。“在这泵房里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钟的危险,必须尽快把他们救出去。”张桂华回忆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进入了泵房,找到了两名中国籍幸存者。
“不要怕,我们一定会救你们出去!”张桂华一边协助队友为幸存者佩戴呼吸面罩,一边通过手势安抚着他们的情绪。由于杂物多、通道窄,张桂华带着幸存者往上的路异常艰难,他一路清理异物,一路整理保持通信和供气的潜水“脐带”,小心将幸存者带回水面。被困超55个小时后,两名幸存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同年7月,张桂华又参与了泰国普吉岛“凤凰号”的应急救援。那次事故中,遇难者遗体被压在了船底,必须进行海底挖沙抽沙,才能为挪出遗体腾出空间。当时正值普吉岛雨季,事发水域风大浪高,抽泥设备屡次发生爆管,救捞工作多次陷入僵局。多日的连续作业已让张桂华的身体极度疲劳,但为了尽快破解难题,他顶着身体的不适,数度下水,使用挖掘工具在坚硬的海底一点点凿出作业空间,为挪动遗体创造条件。
“国外有的地方救援设备比较落后,对潜水员的保障不够好,我们要承担更高的风险,但在水下时我只想尽力把遇难的同胞带回家。”张桂华说。在国际救援中,张桂华用他的专业和担当展现着中国救捞人的风采,也彰显着救捞勇士不惧危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
勤学善思 炼成业务“多面手”
扎根救捞一线15年,张桂华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他常说:“做救捞工作,需要在一线实战训练中提升自身的业务本领,也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总结,经验多了,技术硬了,才有顺利完成任务的底气。”
毕业后刚到打捞局时,张桂华缺少实践经验,于是,他积极参与业务培训,一有机会,就跟着队里有经验的老潜水员们,边看边学,一点一点慢慢积累。每一次外出执行任务,他都会带上一个小本子,任务结束后,就把碰到的困难、最终的解决办法一一记录下来,留给以后参考。经过多年的磨砺,如今的张桂华已经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不管面临怎样凶险的气象海况、怎样复杂的沉船沉态、怎样险恶的作业环境,他都能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圆满完成任务。
从最初的潜水员,到潜水班班长,再到如今的救捞工程船队第五工程队副队长,角色的转换见证着张桂华的蜕变,也让他肩负了更大的责任。“之前只做潜水员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执行好指令,当了副队长,就要了解更多的知识,要懂得研判形势、懂得用人。因为我既要完成好任务,又要保护好每一位队员的安全。”于是,他开始自主学习船体构造、海洋气象、医疗救护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2020年6月,张桂华接到了茂名“新昱洋”轮沉船打捞的任务,这是他从潜水员岗位转入代副队长角色的首次率队工作。“我不仅要观察沉船现场情况,还要做好打捞工作计划和人员调配工作,既要关注潜水的医疗保障情况,还要注意船上的伙食问题。这是对我能力的全面考验。”张桂华说。
于是,在赶往现场的路上,他一刻也没有停歇,查阅资料、翻看自己的小册子、与同事商讨分析,在下水打捞前,他就已经基本想好了应对方案。到了现场,他又根据打捞进度不断调整策略,及时解决突发问题,最终,他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沉船救捞任务。在年复一年的学习和一次次的任务中,张桂华不断汲取经验,一步一步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业务骨干。
打开张桂华的朋友圈,一条个性签名赫然入目:“人生如棋,要走出最漂亮的一棋!”十余年来,张桂华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惧风险、迎难而上的勇气,圆满完成一次次救捞任务,用赤胆忠心为他的“人生棋盘”落下了一枚枚漂亮的“棋子”,未来,他将以永葆激情的救捞情怀,在海上继续挥洒热血。“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随时待命!”张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