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媒体关注|创新驱动向深蓝

528日,中国交通报刊发了题为《创新驱动向深蓝—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海工中心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

创新驱动向深蓝

 —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海工中心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交通报 2024528日 第8224期 第4

白萱 叶桂玲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战略加快实施,海洋开发空间逐步挺进深海远洋,给现代化救捞体系建设及海上风电、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何厚植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长期深耕海上施工作业的单位,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简称海工中心)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心党总支把舵定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强化政治引领、推进主动求变、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装备、技术、人才专业化建设,加大关键生产工艺的攻关力度,以奋进之姿积极探索形成技术优势,掀起推进高质量发展新浪潮。 

成功安装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党总支把准基调 海上打捞能力稳步提升

“南天龙”轮在印度尼西亚打捞SERASI I”轮残骸

作为国家海上专业应急救捞队伍,海工中心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忠实履行救捞职责,在抢险打捞一线坚持“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捞得起来”的工作目标。近年来,中心完成海上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10宗,救助遇险船舶7艘,救助遇险人员4名,获救财产价值约4亿元。

海工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应急抢险打捞,积极参与实施救捞系统“十四五规划”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深度融合,定准、把牢高质量发展总基调,推动高水平履行救捞职责。

2019年,海工中心承接了印度尼西亚籍“Thorco Cloud”轮的打捞任务,该船沉没于新加坡海峡最繁忙的航道,打捞难度被业内公认为“世界级挑战”。海工中心迎难而上,第一时间组织打捞作业船入场,技术团队结合打捞现场情况,创新研发一系列打捞工艺,船舶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解决现场突发情况,最终圆满完成打捞工作。相较于较传统打捞作业模式,该项目创新使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节约上千万元成本,获得了国际船保协会的高度认可。

以此次打捞项目为契机,海工中心自主开展“深水非锚泊水下可视化沉船解体打捞技术”研究,其中1项创新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项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几年后,改进后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实际作业中得到应用。

202212月,装载497辆汽车的“SERASII”轮因左舷与另一艘货船碰撞,在印度尼西亚邦喀岛海峡航道沉入32米深的海底,沉船和货物总重量达3741吨,造成航道安全隐患。由于难船为双层底结构,常规的施工方法遇到瓶颈。

不通则变。经过反复推演分析后,海工中心项目团队调整施工方案,利用改进后的水下可视化沉船解体打捞技术,先使用多波束和侧扫声纳扫测剩余残骸的精准位置,再用抓斗对难船残骸进行分段“撕咬“,破坏难船双层底结构。202312月,难船全部残骸被打捞出水,海域通航恢复畅通,有效保护了该海域的海洋环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树立海上风电建设发展标杆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新的能源发展趋势。2017年起,海工中心党总支紧盯国家“双碳”目标,积极谋划,将党支部建立在一线船舶上,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凭借丰富的深海打捞及海工作业经验,在海上风电施工中不断创新工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好技术储备。

近五年,海工中心在海上风电领域获得4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首创的“海上风电先桩法导管架基础施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漂浮式风机海上安装施工技术”获省部级奖项。“推进工艺创新就是要啃‘硬骨头’,需要巨大的毅力和魄力,进行前瞻性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海工中心党总支相关负责人说,这就要求中心党总支主动谋划,一把手亲自抓,党员冲锋在前带动全体职工全力参与。

党的十九大代表、“华天龙”工程总监钟松民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率领“华天龙”团队完成了多项工艺创新,史无前例地用“单船单主钩起吊、翻身、安装大型单桩”施工工艺,替代双船多钩合抬的施工工艺,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施工安全性,每年节约租船资金几千万元。

2021年,随着漂浮式风机研发成型,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运输安装施工任务交到了海工中心手中。作为深海风电发展的探索实践,这项任务在国内史无前例,施工经验尚属空白。在党员、风电事业部经理张文耀看来,“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技术模式,我们就从以往的经验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在党员的带领下,项目团队不惧困难,收集大量调查研究数据,详细筹划施工方案,将海洋油气工程中的多项施工技术创新应用到海上风电施工领域,最终成功研发了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的系泊链铺设、码头风机安装、一体化运输安装等关键技术,顺利完成了运输及安装作业,为我国漂浮式海上风机关键技术突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凝聚力量 拓展海外油气项目版图

“华天龙”轮在缅甸Zawtika1D海油项目安装导管架

20231月,国际知名石油天然气专业报刊《上游报》深度报道了海工中心在缅甸Zawtika1D项目中的出色表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近年来,海工中心党总支在广州打捞局的领导下,积极“走出去”,在深耕主业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领域,努力拓展海外业务,以高品质、高标准项目为展示窗口,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海洋工程行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2022年,海工中心负责缅甸Zawtika 1D井口平台运输安装总包项目施工,这也是广州打捞局首个海外运输安装专业分包项目。为顺利实施该项目,海工中心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前期筹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施工现场组织17艘国内外大型船舶,管理10多家国内外分包商,施工人员多达400余人。管理庞大的施工团队、言语沟通不便、现场组织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交织,项目实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凝聚力量,及时把脉问诊,找准焦点、难点、痛点,盯守关键岗位、把住关键环节,带领团队解决现场一个又一个困难,历时三个月圆满完成所有施工任务。项目以施工生产“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得到了泰国国家石油公司、缅甸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海工中心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标志着其首次成功进入东南亚海洋工程建设行业,更代表着其海洋工程施工能力和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海洋石油工程服务能力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2024年,海工中心再次承接了缅甸及泰国海域的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海工业务向专业总包转型升级,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东南亚海洋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海工中心党总支将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专业的技术,不断探索新的市场领域和技术方向,为全球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海工中心党总支副书记、主任孙召才说。